【趋势】新药上市后再评价渐成趋势

  “新药上市后,都需要做风险管理,开展大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恒瑞医药主持新药研发的副总经理张连山博士表示。自阿帕替尼2014年上市至今,该公司有专门的医学事务和药物警戒部门人员负责药物安全性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收集。

 

  随着国内药企创新研发能力加强,药品上市后安全性、新适应症等可持续性研究也要与国际接轨。近期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提到,申请人应当对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持续研究,应当建立临床试验安全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收集所有涉及试验药物的安全性信息,进行报告。

 

  “国家总局首次提到这一说法,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新药上市都要做Ⅳ期临床研究,主要是了解安全性。”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秘书长张丹提到,美国和欧洲都有专门的系统要求上市企业以及所有社会医护人员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主要也是出于加强安全性的考虑。

安全意识提高

  政府层面越来越重视药品上市后的风险管理。去年6月,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企业制定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制度,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动态,必要时主动开展上市后研究和临床试验。

 

  国内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开始在新药上市后搭建数据库。“我们的新药上市后安全数据主要靠数据库在管理。随着我们和国外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这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张连山博士提到。

 

  无独有偶,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在上市后的两年内也做了一场大规模的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数据收集工作,所有用药患者都进行了登记。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他们还做了杭州和青岛几家重点医院的检测,完成后的临床数据也都汇报给政府,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药企在新药上市后开展大规模的安全性监测工作。

 

  贝达药业有一个网上系统,医生可以在网络上填报患者用药信息,医学事务部进行收集和分析后,给医生提供反馈意见。

 

  早年,业内对药品上市后研究没有严格要求,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相关要求逐步趋严。安全性数据收集涉及一系列挑战,比如患者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临床医生工作负荷较大,只能收集到大部分安全数据,操作流程有待完善,有些不良反应可能没有被发现等。

 

  随着政府在产品上市后的监管思维有所提高,一旦其他政策能够相应配套,则能减少数据收集阻力,毕竟医院反馈对药企而言至关重要。

 

  同时,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也有助于药品推广。张连山强调:“现在中国卖药和过去不一样,特别是创新药,需要更多的学术推广。做更多的市场推广,从学术上去推广一个药品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专业背景,人才很重要,专业要求越来越多。”

扩展新适应症

  此前,中国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大魁曾提到,药品研究不能止步于上市,国际上很多在市场上销售额过1亿美元的药品,都是通过不断的临床验证、临床证据积累等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发现新适应症。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被证实安全有效,自2014年10月在广泛人群开展大样本的IV期临床研究。同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策,中国药学专家、肿瘤临床专家先后发起30余项探索性研究,包括对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的治疗。历经一年努力,在多个方向取得阶段性成果,发现新的适应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而原本用于晚期肺癌治疗的二线用药产品埃克替尼,通过400例与传统化疗药物的对照研究,于2011年拿到了用于治疗晚期肺癌一线适应症的批文。王印祥告诉记者,该研究结果目前正处于发论文阶段。此外,贝达药业还在对埃克替尼进行肿瘤治疗领域的深度开发,扩展到食管癌、晚期肺癌脑转移研究,包括改变剂型,制成膏剂用于治疗银屑病。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国内外对新适应症的审批差别不大。真正的差别不是流程,而是能否对不同情况的适应症扩展研究采取不一样的政策,而非“一刀切”。

 

  新的适应症审批都要做注册临床,视具体情况而定。王印祥解释,如埃克替尼是否适用于晚期肺癌一线用药的探索性研究,由于此前国际上已经有类似研究结果供参考,可以直接申请注册临床。针对不同器官癌症治疗的深度开发,首先要做探索性的小规模研究,找到支持该研究的证据,再进行大型的注册临床试验。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郑莹莹